2018年教师节如约而至,学生的祝福提醒了我——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师节。时间的脚印踏在教科书上,记录下我的每一个教学片段。如今我已开始教授初三,惶恐之余,沉下心来梳理这短短两年的教学得失更成为我的当务之急。其中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经验得失是我最急于想跟大家请教的部分,也希望每一个同仁不吝赐教。
课堂提问,包含着教师的问答和学生的问答,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状态,强调课堂的生成性,但是有效问题是可以预设的。而我这里仅仅涉及教师的问题设置方面。记得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大约有四十人左右的前辈参与听课。他们坐在教室后面,或认真或严肃地听我讲授了一节《窃读记》。听课结束后,有一位老师跟我交流,当她得知我刚入职时,她“哦”了一声,虽无其他言语,但是眼神和语气让我顿时脸面无光。静下心来,想到“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问题就会变成惊喜。”我认真过滤着这节课的环节,忽然意识到课堂上学生虽然专心听讲,也有想要回答问题的意识,但是课堂互动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翻看教案和ppt,我发现这节课的问题设置出现了偏差。例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直接抛出了一个问题:再读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当时课堂上学生一个个变成“丈二的和尚”,不知道我的引导点在哪里。反省自身,我认为问题设置本身存在不足。这是两个问题组合在一起,既问想知道的内容,又问困惑之处。我却在最开始时认定是一个问题的两种问法。对于我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没有引导他们拓宽思考范围,反而让他们不知道回答哪一个。即使把这两个问题拆开,也是过于空泛的问法,学生无从着手。因此这个问题是不恰当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思维。雪上加霜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只是停留在阅读层面,并未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回归文本,才是有效问题设置的关键。例如《窃读记》再读文章环节,可以围绕第一环节提出的“窃”的含义继续讨论,提出为什么窃读呢?如何窃读?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刻画窃读行为?学生根据问题,仔细阅读文本,才可能理解文章。古人云:学贵有疑。那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呢?鉴于之前的教学情况,我的做法如下:首先基础是教师研读文本,并且在研究学情、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确定核心问题;其次根据核心问题设置问题链,问题链不仅语言要准确简练,而且逻辑要清晰,以便学生通过问题认识、体验和生成一些内容,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最后尽可能让学生完成少而精的导学案预习,即使不是所有孩子能做到,也会有利于课堂上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人说,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书海里,教师设置的“问题”反而是学生思维形成的枷锁。但是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给学生“一双桨”不是目的,规定“航线”不是禁锢,而是教会他如何在书海里划动船桨、达到目的地才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的主体从来都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扶手”,但究竟如何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提问,这将是我之后继续探究的部分。梁启超曾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能人。”成为第一能人,对我来说或许是一种妄想,但是因着个人才能,求索教师的漫漫长路,寻圆满,立人生,这未尝不能实现呢?(陈会娟)
展开阅读全文